
保留工资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形成的职工原工资高于现行级别工资标准而保留发放的那部分工资。是国家为保证原工资水平较高的职工工资待遇不下降采取的一种过渡办法。保留工资是雇主承诺支付给员工的固定金额,旨在确保员工的基本收入稳定。它有助于员工维持家庭生活和应对紧急情况,并有助于规划职业发展。
在劳动法中,保留工资是指在劳动者未完成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或者未达到规定的工作业绩时,用人单位应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标准支付给劳动者的一种工资。这种工资是在劳动者正常出勤的情况下,应当得到的收入,是劳动者的基本生活保障。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如何保障劳动者的保留工资权益呢?
一、劳动合同中的约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当明确约定劳动者的工资待遇,包括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金等。其中,基本工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或者集体合同、协议约定的工资标准确定;岗位津贴、绩效奖金等其他工资待遇可以根据工作性质、工作量、工作成果等因素进行调整。在约定保留工资时,双方应当明确具体的计算方法和支付条件,以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二、工资支付制度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保留工资权益,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工资支付制度。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周期和比例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避免拖欠工资的现象发生。在特殊情况下,如经济困难、企业停产等,用人单位可以暂时降低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但必须经过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报主管部门备案。用人单位还应当为劳动者提供合法有效的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确保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三、劳动争议处理
当劳动者认为自己的保留工资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仲裁或诉讼过程中,申请人应当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以及保留工资的具体约定和支付情况。同时,仲裁委员会或人民法院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案件进行公正审理,并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决或判决。
保留工资是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之一,用人单位应当切实履行法定义务,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劳动者也应当了解自己的权益,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才能实现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