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我查到的资料,我国现行法律从三个层面对劳动者的休息权予以了规定:第一个层面是根本法宪法第43条,规定休息权是劳动者的一项基本权利;第二个层面是1995年1月1日起实施的劳动法,劳动法对劳动者在工作期间的工作时长进行了规定,对于劳动者的节假日休息等也有明确规定;第三个层面是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该条例对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了处罚。
此外,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5年下发了《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其中“切实保障职工休息休假的权利”被列为其中之一。
随着国家劳动法的不断完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在国假期间,作为劳动者,了解自己的法律权益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为您介绍国假期间的法律权益保障措施。
一、国假的时间安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国家规定的节假日为劳动者休息的时间。国假的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共计三天;
清明节:公历4月4日至6日,共计3天;
劳动节:公历5月1日至3日,共计3天;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共计1天;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共计1天;
国庆节:公历10月1日至7日,共计7天。
二、法律权益保障措施
工资支付
根据《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在国假期间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或者国家规定的工资支付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同时,用人单位不得拖欠或者无故克扣劳动者的工资。
休息休假制度
国假期间,劳动者享有法定的休息休假权利。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国家规定的节假日安排劳动者休息,并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或者国家规定的工资支付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对于因工作需要不能休假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加班工资标准支付加班工资。
劳动合同履行
国假期间,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合同仍然有效。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或者国家规定的各项义务履行合同。劳动者在国假期间如遇用人单位违反合同约定的行为,有权依法维权。
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国假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继续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同时,劳动者个人也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继续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三、维权途径
当劳动者在国假期间遇到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
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投诉举报;
依法申请劳动仲裁或者提起诉讼。
在国假期间,劳动者应当了解自己的法律权益,并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用人单位也应当履行法定义务,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