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受贿罪概述
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受贿罪将受到刑事处罚。本文将对受贿罪的立案标准进行详细解读。
二、受贿罪立案标准
主体资格:犯罪主体为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单位的工作人员。
职务行为:犯罪行为发生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即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过程中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索取或者收受他人财物。
非法性:犯罪行为必须具有非法性,即收受他人财物的行为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
目的性:犯罪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
结果性:犯罪行为导致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便利被滥用,或者使他人谋取了不正当利益。
三、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于涉及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补偿等公益性质的款项,不予认定为受贿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受贿罪立案标准主要涉及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非法性、目的性和结果性等方面。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于涉嫌受贿罪的国家工作人员,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对于国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行为,还将依法给予行政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