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国家赔偿是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给予的一种经济补偿。本文将主要介绍国家赔偿的申请程序、条件以及相关法律依据。
二、国家赔偿的申请程序
申请人向赔偿义务机关提交书面申请,说明要求支付国家赔偿的原因、事实和依据。
赔偿义务机关在收到申请后30日内,对是否应当支付国家赔偿进行审查。如认为应当支付,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5日内支付;如认为不应当支付,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支付,并说明理由。
赔偿义务机关逾期未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自期限届满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后,应当在6个月内作出判决。判决生效后,赔偿义务机关应当按照判决确定的时间和方式支付国家赔偿。
三、国家赔偿的条件
行政机关或者司法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因违法行为导致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申请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凿。
赔偿义务机关未依法履行法定职责或者违法行使职权。
四、国家赔偿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二条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受害人有权依照本法的规定请求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受害人有权依照本法的规定请求国家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遭受物质损失的,有权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申请国家赔偿的程序如下:
1. 当事人提出申请赔偿与法院进行受理立案;
2. 法院相关部门进行审理审查;
3. 法院对负有行政赔偿的行政机关负责赔偿;
4. 负有赔偿责任的行政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后,及时组织调查核实事实,依法作出处理;
5. 当事人对判决或裁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