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计算和列支职工福利费。职工福利费是指企业为职工提供的各种形式的物质待遇和精神文化待遇的支出。具体使用方法可以参考当地物价水平、职工收入情况、企业财务状况等要求,按照职工福利项目制订合理标准。
此外,国家税务总局也发布了《关于企业加强职工福利费财务管理的通知》 ,其中对本通知实施前企业在工资总额外发放的津贴补贴要予以妥善处理,其中,按照国家规定设置且未在工资总额内设置相同性质项目的,应纳入工资总额管理;不符合上述规定的,应从工资总额中扣除。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凝聚力,往往会对员工提供一定的福利待遇。这些福利待遇主要包括职工工资、奖金、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企业可能会出现滥用职工福利费的现象,如将本应用于职工个人的福利费用于其他目的,或者超出规定的范围进行支出。为了规范用人单位的职工福利费支出行为,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
一、职工福利费支出的法律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并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卫生设施。同时,用人单位可以依据国家有关规定为劳动者建立补充保险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明确,企业为员工支付的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等,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履行支付劳动者工资、加班费、社会保险费等法定义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有权对企业支付劳动报酬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违法行为应当及时查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劳动者的工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等内容。违反合同约定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职工福利费支出的实践探讨
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职工福利费的管理规定,明确福利费的使用范围、标准和审批程序,确保福利费用于员工的实际需求。
加强监督和管理。用人单位应当加强对职工福利费支出的监管,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同时,企业应主动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定期公布职工福利费支出情况,提高企业的透明度。
强化法律责任意识。用人单位应当树立依法治企的理念,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切实履行法定义务。一旦发现违法行为,应当及时纠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职工福利费是用人单位为员工提供的一种福利待遇,应当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合理使用。用人单位要加强对职工福利费支出的管理,确保资金用于员工的实际需求,切实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共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