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手印具有法律效应。根据《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五条,“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应当签字或者盖章。 当事人在合同书上摁手印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具有与签字或者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 ”也就是说,只要按手印是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达,那么手印同样具有法律效力 。
在日常生活和法律诉讼中,手印作为一种常见的签名方式,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力。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手印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证据来证明当事人的身份、行为和意愿。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按手印的法律效力及其相关规定。
一、手印作为签名的法律效力
身份识别功能
在民事诉讼中,手印可以作为当事人身份的识别依据。当法庭需要核实当事人的身份时,如果没有其他有效身份证明,法官可以要求当事人按手印来确认其身份。
行为能力认定
对于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特殊主体,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可以在其授权委托书中附上自己的手印,以证明代理人的资格。当法庭需要认定当事人的行为能力时,也可以采用手印作为证据。
意愿表达
在某些情况下,当事人可以通过按手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例如,在房屋买卖合同中,双方可以约定以按手印作为合同生效的方式。当一方不履行合同时,另一方可以凭借对方未按手印的事实来主张合同无效。
二、关于手印的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八条规定:“未成年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民事权利受到损害的,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代为行使民事权利或者请求保护民事权利。”这里的“按手印”即为法定代理人提供的一种证明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当事人依法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订立合同。书面形式是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这里提到的“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即为一种电子签名形式,其中的“按手印”属于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零八条规定:“证据应当在法庭上出示,由当事人互相质证。未经当事人质证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这里的“未经当事人质证的证据”,包括未经当事人按手印的证据。
按手印在某些情况下具有法律效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按手印并非绝对有效的证据。在实际操作中,还需结合其他证据以及法律法规来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