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良信息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社会公德、道德规范,对社会秩序、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造成危害的信息。根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应当采取措施,防范和抵制制作、复制、发布含有下列内容的不良信息:
- 使用夸张标题,内容与标题严重不符的;
- 炒作绯闻、丑闻、劣迹等的;
- 不当评述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等灾难的;
- 制造谣言或者传播虚假信息;
- 侮辱诽谤他人;
- 泄露个人隐私;
- 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 传播淫秽色情、暴力恐怖等内容;
- 宣扬邪教、封建迷信等。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娱乐休闲的重要平台。然而,网络不良信息的泛滥也给人们的网络安全和社会秩序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为了维护网络安全与秩序,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严格监管和打击。
我国制定了《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网络信息传播的合法范围,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了明确界定。网络不良信息主要包括但不限于:暴力、恐怖、淫秽、赌博、虚假信息等有害内容。对于传播这些信息的网络用户,将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我国政府加强了对网络平台的监管。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加强对其发布的信息内容的管理,及时发现并制止违法违规信息的传播。同时,政府部门还会定期对网络平台进行检查,确保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一旦发现网络平台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将依法予以查处。
我国还积极开展网络不良信息的治理工作。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网民的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引导大家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另一方面,加大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查处力度,对于传播不良信息的行为,依法进行严惩。同时,鼓励广大网民积极举报网络不良信息,共同维护网络安全与秩序。
打击网络不良信息是维护网络安全与秩序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当依法行使权利,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