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二条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血液酒精含量大于20毫克/100毫升、小于80毫升/100毫升的属于饮酒驾车,大于80毫克/100毫升的属于醉酒驾车。
酒驾与醉驾是两个在道路上常见的违法行为,它们在法律上有着明确的区别。本文将详细解析酒驾和醉驾的法律概念以及所面临的法律后果,以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一、酒驾与醉驾的法律概念
酒驾:指驾驶人在服用酒精类物质后,其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超过法定标准,但尚未达到危险驾驶的程度。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酒驾的法定血液酒精含量限制因地区而异。
醉驾:指驾驶人在服用酒精类物质后,其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达到或超过法定标准,从而被认为是具有高度危险性的行为。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醉驾被视为严重的犯罪行为,通常会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
二、酒驾与醉驾的法律后果
酒驾的法律后果:根据各国和地区的法律法规,酒驾者可能会面临罚款、扣留驾驶证、暂扣车辆、甚至刑事责任等处罚。在某些情况下,酒驾者还可能需要参加强制性的道路安全教育课程。酒驾者的驾驶记录也会受到负面影响,可能导致未来的保险费用上升等问题。
醉驾的法律后果:醉驾作为一种严重的危险驾驶行为,通常会受到更为严厉的法律制裁。除了上述提到的罚款、扣留驾驶证、暂扣车辆等处罚外,醉驾者还可能面临刑事责任(如拘役、有期徒刑等),并有可能被吊销驾驶证或终身禁驾。醉驾者的驾驶记录也会受到严重损害,可能导致信用受损、无法购买保险等问题。
酒驾与醉驾在法律概念上的区别主要在于血液酒精含量的不同。然而,由于醉驾具有更高的危险性,因此其法律后果通常也更为严重。为了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公众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杜绝酒驾和醉驾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