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规定,迟于法定结婚年龄三年以上结婚的是晚婚,即男性25周岁,女性23周岁即是晚婚。
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草案)》,从2016年1月1日起取消晚婚假、晚育假,等于以后没有晚婚概念了。
在我国,法定结婚年龄是男性不得早于22周岁,女性不得早于20周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晚婚。那么,晚婚是指多少岁呢?本文将为您解答这个问题,并对晚婚年龄的法律规定进行解读。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晚婚。晚婚是指男女双方在法定结婚年龄之后的一定时间内结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晚婚的标准因地区而异。一般来说,晚婚年龄在25周岁以上至30周岁以下。具体到各省份,晚婚年龄可能会有所不同,您可以查阅当地的相关法规了解更多信息。
我们来看一下晚婚年龄的法律规定。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男女双方应当按照法定结婚年龄结婚。虽然法律允许晚婚,但这并不意味着晚婚就不需要遵守其他法律规定。例如,未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男女双方不能登记结婚;已达法定结婚年龄的男女双方应当自愿结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
晚婚还可能涉及到一些特殊政策。例如,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离休、退休人员、独生子女等),政府可能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放宽晚婚年龄限制等。这些政策通常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因此具体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晚婚是指男女双方在法定结婚年龄之后的一定时间内结婚。虽然我国法律允许晚婚,但这并不意味着晚婚就不需要遵守其他法律规定。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当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尊重婚姻自由的原则,维护良好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