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首页
 
热搜

诽谤罪:法律定义与构成要件

播报文章

life

发布时间: 2025-07-07 23:33:01life官方账号
关注
当前位置: 法律 » 案例 » 正文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在中国刑法中,诽谤罪是一种侵犯公民名誉权的犯罪行为。本文将从法律定义和构成要件两个方面对诽谤罪进行详细阐述。

一、法律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的规定,诽谤罪是指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这里的“捏造事实”是指无中生有地编造虚假信息,而“损害他人名誉”是指通过言论、文字、图片等形式,使他人的社会评价降低。

二、构成要件

主体:诽谤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成年人。但需要注意的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6条的规定,不满16周岁的人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

客体:诽谤罪的客体为他人名誉权。名誉权是公民、法人享有的维护自己声誉、形象的权利。任何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行为:诽谤罪的行为表现为捏造事实并散布虚假信息,以损害他人名誉。具体包括书面、口头或者其他方式编造事实,或者故意将虚构的事实传播出去,使他人受到名誉损害。

结果:诽谤罪的结果表现为他人的社会评价降低。这里所说的社会评价,是指公众对于某一特定个体的品行、能力、信誉等方面的总体看法。通过诽谤行为,捏造的事实导致他人的社会评价降低,从而损害了他人名誉权。

意图:诽谤罪的行为必须出于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编造的事实是虚假的,但仍然故意将其传播出去,以达到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如果行为人并无损害他人名誉的故意,即使散布了虚假信息,也不构成诽谤罪。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要构成诽谤罪,需具备主体资格、客体侵害、行为违法、结果危害以及意图故意等要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尊重他人的名誉权,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良好的社会风气。

举报/反馈

发表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