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继承法保障家庭财产传承与和谐的基石包括:遗赠扶养协议制度、修改口头遗嘱效力、增加遗产管理人制度等。民法典在现行继承法基础上扩大了扶养人的范围,明确自然人可以与继承人以外的组织或者个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该组织或者个人承担该自然人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受遗赠的权利 。
遗产继承法是一部关于财产传承的基本法律,旨在保障家庭财产在当事人去世后能够按照法定规定和遗嘱意愿顺利传承,维护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本文将从遗产继承法的基本概念、遗嘱、法定继承人、遗产分配原则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遗产继承法的基本概念
遗产继承法是指在个人去世后,对其财产进行继承和分配的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遗产继承分为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两种方式。遗嘱继承是指遗嘱人在生前对其财产的分配作出明确规定的继承方式;法定继承是指遗嘱人未作遗嘱或者遗嘱无效时,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死者的亲属关系确定的继承方式。
二、遗嘱的作用与效力
遗嘱是遗产继承的重要依据,可以有效保障遗产分配的公平和合理。遗嘱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件,包括立遗嘱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等。遗嘱还应当遵循以下原则:自愿原则、平等原则、公开原则、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
三、法定继承人的确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遗产继承的顺序为:第一顺位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位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当没有第一顺位的亲属或者第一顺位的亲属放弃继承权时,才依次向第二顺位的亲属进行分配。
四、遗产分配原则
平等原则:不论继承人的性别、年龄、身份等因素,都应当在遗产分配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适当照顾原则:在遗产分配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的利益,如未成年人、残疾人等。
互谅互让原则:继承人之间应当相互理解、包容,共同维护家庭和谐,协商解决分歧。
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原则:在遗产分配过程中,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遗产继承法是保障家庭财产传承与和谐的关键法律,通过规范遗嘱设立、法定继承人的确定以及遗产分配原则等方面的规定,有力地维护了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