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的交通肇事逃逸行为触犯的是交通肇事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应当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行为必须齐备交通肇事罪的基本犯罪构成要件,这是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情节的基础条件;(2)在发生交通事故后未及时停车、未采取措施防止损害扩大、未将伤者送往医疗机构抢救等;(3)在公安机关到达现场后逃离现场或者故意隐瞒事实,妨碍公安机关依法调查。
交通事故逃逸是指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故意逃离现场的行为。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交通安全法规,损害了公共安全,对受害者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交通事故逃逸将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和责任承担。
一、法律后果
行政处罚:交通管理部门会对交通事故逃逸的当事人进行罚款、扣分等行政处罚,以警示和惩戒此类行为。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交通肇事罪是指因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造成人员死亡、重伤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对于交通事故逃逸的行为,如果造成他人死亡或者重伤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最高可判处七年有期徒刑。
民事赔偿:逃逸的当事人需要承担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民事赔偿责任,包括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丧葬费等。同时,逃逸者还需要承担受害人精神损害抚慰金等赔偿责任。
影响信用记录:逃逸的当事人将在个人信用记录中留下不良记录,可能会影响到今后的购车、贷款、就业等方面。
二、责任承担
事故责任:逃逸的当事人需要承担全部事故责任,即承担所有受害者的损失。
行政责任:交通管理部门会依据相关法规,对逃逸的当事人进行行政处罚,如罚款、扣分等。
刑事责任:如果逃逸行为导致他人死亡或重伤,逃逸者将面临刑事起诉,最高可判处七年有期徒刑。
民事赔偿:逃逸者需要承担受害人的民事赔偿责任,包括医疗费、护理费、误工费、丧葬费等。
交通事故逃逸是一种严重违法行为,将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和责任承担。为了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和公共安全,我们应当自觉遵守交通法规,遇到交通事故要勇敢面对,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切勿因一时之快而酿成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