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资性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的请求,与第三方订立供货合同,根据此合同,出租人出资购买承租人选定的设备。同时,出租人与承租人订立一项租赁合同,将该设备出租给承租人使用 。
简单来说,融资性租赁就是一种通过租赁方式获得所需资产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承租人可以通过支付租金来使用这些资产。
融资性租赁是一种常见的商业交易模式,它涉及到的法律法规相当复杂。在进行融资性租赁时,企业需要充分了解和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确保交易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本文将对融资性租赁的相关法律进行解析,并提供一些实践要点供参考。
一、融资性租赁的法律解析
合同法:融资性租赁合同是融资性租赁业务的基础,其内容应当包括租赁物的选择、租赁期限、租金计算方法、违约责任等。同时,融资性租赁合同也受到《合同法》的约束,双方应履行各自的义务,保护对方的合法权益。
担保法:在融资性租赁中,通常需要担保人对租赁物的所有权或抵押权进行担保。担保法规定了担保人的资格、担保的范围和方式等,对企业的担保行为进行了规范。
物权法:融资性租赁涉及到的是物的使用权和收益权的转让,因此,物权法对于融资性租赁的影响尤为重要。物权法规定了物权的基本原则和设立、变更、转让等程序,为企业的物权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税收法:融资性租赁业务涉及的税种较多,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企业需要根据税收法规的规定,正确申报和缴纳各项税款,避免产生税务风险。
二、融资性租赁的实践要点
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企业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融资性租赁管理制度,包括租赁物的选择、租赁期限的管理、租金的计算和支付、担保的管理等。同时,企业还应定期对内部管理制度进行审查和完善,以适应法律法规的变化。
加强合同管理:融资性租赁合同是企业的重要法律文件,企业应加强对合同的管理,确保合同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在签订合同时,企业应注意合同的内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是否存在不合理的条款。
做好风险防范:融资性租赁业务存在一定的风险,如租赁物的价值下降、租金回收困难等。企业应通过设立担保、购买保险等方式,做好风险防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