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房是指在建、尚未完成建设的、不能交付使用的房子,且开发商只有预售许可证,还没有拿到大产证。 期房比现房要便宜,但是期房交钱的时间跟现房是完全不同的,而且期房由于还没有拿到大产证,所以在交易时需要签订《商品房预售合同》。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期房作为一种购房方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期房是指开发商在建设商品房之前,与购房者签订购房合同,约定在未来一定时间内交房的一种购房方式。然而,期房购房也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有助于购房者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期房的法律性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民事法律行为。期房买卖合同是在双方自愿、平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的,具有法律效力。因此,购房者在购买期房时,应当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确保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害。
二、期房的法律风险及应对策略
开发商逾期交房的风险
在购买期房过程中,购房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房屋的交付时间。根据《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的规定,开发商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交付房屋。如果开发商逾期交房,购房者可以要求开发商支付违约金,并可以要求解除合同或者要求开发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应对策略:在签订期房买卖合同时,购房者应当明确约定交付时间,并在合同中设置相应的违约金条款。同时,购房者还可以选择将交付时间作为衡量开发商信誉的重要指标,避免选择信誉不佳的开发商购买期房。
开发商未履行规划许可手续的风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开发商在开发商品房前,应当取得相关的规划许可证件。如果开发商未取得规划许可手续而擅自开发,可能会导致房屋质量问题、产权纠纷等问题。
应对策略:购房者在购买期房前,应当要求开发商出示相关的规划许可证件。如发现开发商存在未取得规划许可手续的情况,购房者有权拒绝购买,并可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
开发商未履行质量保修义务的风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或者与消费者约定的质量标准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并履行保修义务。对于商品房来说,开发商应当在交付之日起两年内对房屋的质量承担保修责任。
应对策略:购房者在购买期房时,应当要求开发商在合同中明确约定质量保修期限和范围。如发现房屋存在质量问题,购房者应当及时向开发商反映,并保留好相关证据,以便在发生纠纷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购买期房虽然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但只要购房者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前期的调查和准备工作,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法律风险,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