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首页
 
热搜

合同诈骗立案标准及相关法律规定(合同诈骗立案标准金额2023)

播报文章

life

发布时间: 2025-01-28 16:22:01life官方账号
关注
当前位置: 法律 » 案例 » 正文

根据《刑法》(2020年修正)第二百二十四条,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最新发布的规定(二),个人合同诈骗数额达到160万元不满200万元,单位合同诈骗数额达到320万元不满400万元,并具有《解释》第二条第一款第(一)至(五)项规定情形之一的,在十年至十一年有期徒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一、合同诈骗的概念及特点

合同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签订、履行合同的方式,骗取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合同诈骗具有以下特点: 犯罪主体多为有履约能力的自然人; 犯罪行为主要表现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 犯罪目的是为了非法占有他人财物; 犯罪手段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伪造、变造、盗用证件等。

二、合同诈骗的立案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法规,合同诈骗的立案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犯罪数额: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因此,涉及合同诈骗的犯罪数额应达到一定标准。

犯罪对象:合同诈骗犯罪对象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在合同交易中实施诈骗行为的,也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犯罪构成要件:根据《刑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合同诈骗犯罪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2) 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3) 签订、履行合同的行为;4) 造成被害人财产损失;5) 违法所得足以弥补被害人损失。

三、合同诈骗的法律适用

针对合同诈骗案件,我国法律采用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理。在刑事诉讼中,对于涉嫌合同诈骗的犯罪嫌疑人,公安机关应当在查明犯罪事实后,依法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检察院在审查起诉阶段,对于涉嫌合同诈骗的案件,可以依法提起公诉。在民事诉讼中,被害人因合同诈骗受到损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权方承担民事责任。同时,被害人还可以依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的规定,向公安机关报案,要求追缴违法所得。

合同诈骗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对于涉及合同诈骗的案件,我国法律有明确的立案标准和审判程序。公民在签订、履行合同时,应当注意防范合同诈骗风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举报/反馈

发表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