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首页
 
热搜

名誉权的法律界定及其诽谤行为的处理(名誉权的法律界定及其诽谤行为的处理原则)

播报文章

life

发布时间: 2025-01-18 11:55:02life官方账号
关注
当前位置: 法律 » 案例 » 正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侵权行为应当具有如下特征:在侵害对象上,被侵害人是特定人;在侵害方式上,主要是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 。

对于诽谤行为的处理原则,最高人民法院于1998年作出了《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规定了以下原则:(一)认定名誉权侵权事实;(二)认定是否构成名誉权侵权;(三)确定赔偿责任和赔偿范围 。

在中国法律体系中,名誉权是一种重要的人格权利,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名誉权是指公民对其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享有的维护自己名誉的权利。名誉权的侵害行为主要包括诽谤、侮辱等。本文将对名誉权的法律界定进行探讨,并分析诽谤行为是否属于名誉权的侵害范畴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

一、名誉权的法律界定

名誉权的保护始于中国古代,如《唐律疏议》、《宋刑统》等均有关于名誉权的规定。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0年)等法律法规对名誉权进行了明确规定。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名誉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公民有权享有自己的姓名、肖像、荣誉等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不受侵犯的权利;

公民有权对侵害自己名誉的行为进行制止和追责;

公民有权要求恢复其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

二、诽谤行为是否属于名誉权的侵害范畴

诽谤行为是指故意捏造事实或者歪曲真相,以书面、口头或者其他方式散布,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诽谤行为属于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具体来说,当诽谤行为满足以下条件时,即可认定为侵犯名誉权:

有捏造事实或者歪曲真相的行为;

有散布的行为;

造成他人名誉受损的事实。

三、诽谤行为的法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民事责任主要包括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等。如果因诽谤行为造成他人精神损害的,还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构成诽谤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严重侵害他人名誉的行为,可以判处拘役、管制或者有期徒刑等刑罚。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名誉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人格权利,诽谤行为属于侵犯名誉权的行为。侵权者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法律责任。公民在遇到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时,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举报/反馈

发表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