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六、二十九条规定,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停止工作治病休息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疾病休假工资或者疾病救济费:
- 病假期间,企业需要支付病假工资或者疾病救济费。病假工资计算基数为劳动者所在岗位相对应的正常出勤月工资,不包括年终奖、上下班交通补贴、工作餐补贴、住房补贴、中夜班津贴、夏季高温津贴、加班工资等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病假工资的计算基数不得低于当地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其中,按照病假时间长短有所区别:
- 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连续休假在6个月以内的,企业应支付的病假工资(疾病休假工资)标准为:连续工龄不满2年的,按本人工资的60%计发;连续工龄满2年不满4年的,按本人工资的70%计发;连续工龄满4年不满6年的,按本人工资的80%计发;连续工龄满6年不满8年的,按本人工资的90%计发;连续工龄满8年及以上的,按本人工资的100%计发。
- 职工因病或非因工负伤连续休假超过6个月的,企业应支付的疾病救济费标准为:连续工龄不满1年的,按本人工资的40%计发;连续工龄满1年不满3年的,按本人工资的50%计发;连续工龄满3年及以上的,按本人工资的60%计发。
病退后工资待遇是劳动者在因病或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后,依法享受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之一。在中国,病退后工资待遇的具体法律规定主要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法规。本文将对病退后工资待遇的法律规定及实际操作进行简要介绍。
一、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为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同时,该法第45条规定,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该法第46条规定,被依法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的,其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按照规定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具体待遇标准由国务院制定并公布。
二、实际操作
病退后工资待遇的实际操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病退证明:劳动者需要向所在单位提出病退申请,经过单位审核同意后,由医院开具病退证明。
办理退休手续:劳动者凭病退证明、身份证、户口簿等材料,到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退休手续。
养老金发放:办理完退休手续后,劳动者可以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标准领取养老金。养老金的具体计算方法和发放标准,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执行。
经济补偿:用人单位依照法定程序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被依法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的劳动者遗属,可以按照国家的规定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
病退后工资待遇涉及到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用人单位和政府部门都有责任依法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劳动者在病退后,应关注自己的养老金发放情况,如有疑问可咨询当地社保经办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