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79条规定,扶养的法律适用原则是:适用扶养人的属人法。这种主张认为,扶养义务是扶养制度的基础,因而对扶养的法律适用不作分类处理,笼统地规定适用扶养人的属人法。
同时,我国还有《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扶养问题。
引言
扶养责任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在经济、生活等方面相互扶持和照顾的义务。在法律上,扶养责任有着严格的规定,涉及到婚姻法、民法典等多部法律法规。本文将对扶养责任的法律规定进行梳理,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探讨。
法律规定的扶养责任
1 婚姻法中的扶养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规定,夫妻有互相扶养的义务。一方因病、伤残或者年老等原因无法维持生活,另一方应当承担扶养义务。具体包括生活费、医疗费、残疾人护理费等方面的支出。
2 父母子女之间的扶养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七条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缺乏劳动能力或者没有生活来源的父母的义务。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应当对父母有瞻仰孝顺的义务。这一规定明确了父母子女之间的扶养关系。
扶养责任的实践探讨
1 扶养责任的主体
扶养责任的主体包括夫妻、父母子女等家庭成员。在离婚案件中,原配偶双方应当承担对方的生活费用;在父母子女关系中,子女应当承担缺乏劳动能力或者没有生活来源的父母的生活费用。
2 扶养责任的范围
扶养责任的范围包括基本生活费用、医疗费用、教育费用等。具体包括食物、衣物、住房、交通等方面的支出。对于特殊困难的家庭,还可以申请政府的相关救助政策。
3 扶养责任的履行方式
扶养责任可以通过货币支付、实物供应、提供服务等形式进行履行。在实践中,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判决当事人采取何种方式履行扶养责任。
结论
扶养责任是法律赋予家庭成员的一项重要义务,涉及到婚姻法、民法典等多部法律法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履行好扶养责任,维护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