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引言
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对于受贿罪的立案标准和处罚,有着严格的规定。本文将对受贿罪的立案标准进行解读,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法律问题。
二、受贿罪立案标准的界定
主体:国家工作人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这里的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
客体:财物
受贿罪的客体是财物,包括金钱、有价证券、货币等。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财物可以是人民币,但并不仅限于人民币。财物也可以是有形的物品,如房屋、汽车等。
行为: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
受贿罪的行为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这里的行为包括主动索取和被动收受两种情况。主动索取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明确表示要求他人给予财物;被动收受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在职务范围内未明确表示要求,但实际上已经得到了他人的财物。
目的:为他人谋取利益
受贿罪的目的是指国家工作人员为他人谋取利益。这里的他人包括国家工作人员的上级、同级、下级以及其他与国家工作人员有关联的人员。谋取的利益可以是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等。
结果:造成损失或者影响职权的行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规定,受贿罪的结果是指造成损失或者影响职权的行使。这里的损失可以是财产损失,也可以是名誉、荣誉等方面的损失;影响的职权行使可以是正常的工作职责,也可以是滥用职权等。
三、受贿罪立案标准的运用
根据上述受贿罪立案标准的界定,当国家工作人员满足以下条件时,即可构成受贿罪:
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索取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
为他人谋取利益;
造成损失或者影响职权的行使。
四、结论
受贿罪是一种严重的职务犯罪,对于国家工作人员而言,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廉洁自律。同时,司法机关也应当依法严惩受贿犯罪行为,维护国家法制的尊严和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