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一至十级伤残程度等级划分标准,将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划分为10个等级,从一级(人体致残率100%)到十级(人体致残率10%),每级致残率相差10%。
具体判断依据是依据人体组织器官结构破坏、功能障碍及其对医疗、护理的依赖程度,适当考虑由于残疾而引起的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变化。
伤残等级鉴定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能力鉴定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因工作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劳动者进行劳动能力损失程度鉴定的过程。本文将介绍伤残等级鉴定的法律程序以及在权益保障方面的作用。
一、伤残等级鉴定的法律程序
申请:受伤者或其近亲属向所在地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受理: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收到申请后,对材料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予以受理。
检查: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受伤者的受伤情况进行详细检查,包括身体损伤、功能障碍等方面。
评估:根据受伤者的检查结果,评估其劳动能力损失程度,确定相应的伤残等级。
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评估结果,作出伤残等级认定。
发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将认定结果通知申请人,并颁发伤残等级证书。
二、伤残等级鉴定在权益保障方面的作用
工伤保险赔偿:根据伤残等级鉴定的结果,受伤者可以依法获得工伤保险赔偿。赔偿标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地方性法规确定,包括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医疗费用等。
劳动合同变更与解除:伤残等级鉴定结果可以作为用人单位调整劳动合同的重要依据。如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受损严重,用人单位可以依法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支付经济补偿。
职业培训与康复:伤残等级鉴定后,受伤者可以依法参加职业培训和康复活动,提高自身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社会保障待遇:伤残等级鉴定结果还影响受伤者的社会保障待遇,如退休金、失业保险等。具体待遇标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地方性法规确定。
伤残等级鉴定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手段,通过合法途径进行伤残等级鉴定,受伤者可以依法获得相应的赔偿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