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肇事逃逸是指在交通事故中,当事人若驾车驶离现场并故意逃避责任,即构成交通肇事逃逸。当事故导致一人以上重伤时,肇事逃逸是定罪情节,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处罚。若事故导致一人以上死亡,即便没有逃逸,也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92条规定,认定其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但这里的全部责任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出于交通行政管理的需要,根据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认定的事故责任,是一种行政责任,而不是刑法上的责任。
一、肇事逃逸的概念
肇事逃逸是指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法律规定,损害了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因此,应当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二、肇事逃逸的法律认定
交通警察现场调查取证:交通警察在接到报案后,应当立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取证,了解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和责任人等基本信息。
现场勘查和证据收集:交通警察应当对事故现场进行勘查,收集现场物证、人证等证据,以便确定事故责任和逃逸方的身份。
询问当事人和证人:交通警察应当询问事故当事人和目击证人,了解事故经过、逃逸方的车辆信息等情况。
查询监控录像:交通警察还应当查询周边监控录像,获取逃逸方的车辆信息和行踪轨迹等线索。
鉴定对于涉及人身伤害的交通事故,交通警察还应当委托专业鉴定机构进行伤情鉴定,以便确定事故责任和赔偿标准。
三、肇事逃逸的法律责任
行政处罚:对于肇事逃逸的行为,交通警察可以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如罚款、扣分、暂扣驾驶证等。
刑事责任:如果肇事逃逸的行为构成犯罪,交通警察应当将案件移送司法机关,由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法院依法判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犯交通肇事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民事赔偿:对于因肇事逃逸造成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受害人可以依法向侵权人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残疾赔偿金等费用。受害人还可以请求法院判决侵权人承担精神损害抚慰金。
影响信誉记录:肇事逃逸的行为会对当事人的社会信誉产生严重影响,可能导致信用记录受损,进而影响到个人的就业、贷款等方面。
肇事逃逸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应当依法予以严厉打击。交通警察在处理交通事故时,应当严格依照法律程序进行调查取证,确保公平公正地处理此类事件。同时,广大驾驶员也应当遵守交通法规,自觉维护道路交通安全,共同营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