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首页
 
热搜

诽谤法律专题:定义(诽谤的法律定义)

播报文章

life

发布时间: 2024-10-31 21:33:01life官方账号
关注
当前位置: 法律 » 案例 » 正文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实施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从而构成的犯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规定,诽谤罪的行为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十六周岁的自然人,单位不能构成本罪。主观方面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且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结果,并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行为人将虚假事实误认为真实加以扩散,或进行扩散但无损害他人名誉的故意,均不构成本罪。客体是他人名誉。

诽谤,顾名思义,是指故意捏造事实,以文字、图片、语言等方式进行恶意传播,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在中国法律体系中,诽谤行为被视为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表现,受到法律的严格规范和制裁。本文将对诽谤的法律定义、原则以及相关案例进行详细解析,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诽谤法律的相关规定。

一、诽谤的法律定义

定义:诽谤是指故意捏造事实,以文字、图片、语言等方式进行恶意传播,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构成要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规定,诽谤罪的基本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几点:(1)主体: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2)客体:他人的名誉权;(3)行为:捏造事实并加以传播;(4)结果: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

二、诽谤的法律原则

依法原则:诽谤行为必须依据现行法律法规进行,否则不构成犯罪。

实事求是原则:在证明诽谤行为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不得捏造、歪曲事实。

罪刑法定原则:诽谤罪的刑罚应当根据法律的规定来确定,不能任意提高或降低处罚标准。

三、诽谤案例分析

赵某编造虚假新闻,指使张某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布,称杨某贪污公款。经过调查,杨某确实存在违纪行为,但并未涉及贪污。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第246条关于诽谤罪的规定,被判处拘役一个月,缓刑两个月。

李某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关于王某婚外情的文字,并附上了一张王某与第三者的亲密照片。经核实,王某并未与第三者有过婚外情。李某的行为侵犯了王某的名誉权,被判赔偿王某精神损失费共计5000元。

以上是对诽谤法律专题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尊重他人的名誉权,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举报/反馈

发表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