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谣言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电子网络媒体为媒介与载体,故意捏造并传播的不实且对社会有危害的信息。我国的法律法规在针对境外机构和人员的适用方面,自由裁量空间大,没有作出严格细致的法律规定;针对境外媒体和人员制造的虚假信息和谣言回击力度不够,多数只停留在口头层面。因此,建议完善立法,合理界定网络谣言法律规制的边界。同时,保障网络谣言调查程序中的公众参与,提高以社会公共事件为内容的网络谣言调查结果的公信力。
在信息化社会,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令人瞠目。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当采取一系列法律手段来打击和防范网络谣言。以下是一些建议:
完善立法:政府应当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谣言的定义、传播途径和处罚标准。同时,要确保法律的执行力度,对散布网络谣言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加强监管: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要求各大社交媒体、论坛和网站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网络安全和信息审核。对于发现的网络谣言,要及时予以删除或封禁,防止其扩散。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公众对网络谣言的认识和鉴别能力,教育大众如何辨别真伪信息。同时,鼓励公众积极举报网络谣言,共同维护网络环境的良好秩序。
跨部门合作: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打击网络谣言的合力。比如,公安部门可以与互联网管理部门联合行动,共同打击网络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
防范网络谣言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府、企业和公众都要积极参与,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