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行行为是指在危险状态出现前,行为人实施的行为。由于行为人先前实施的行为,使某种合法权益处于遭受严重损害的危险状态,该行为人产生积极行动阻止损害结果发生的义务,就是先行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 。
在刑法中,先行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是指由于行为人的行为而使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处于危险状态时,行为人负有以采取有效措施排除危险或防止结果发生的特定义务 。
先行行为,又称为先行为、先决行为或预示行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一行为人的行为对其他行为人产生法律效力。在法律实践中,先行行为的出现往往涉及到多个法律关系,因此对其法律意义和适用范围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一、先行行为的法律意义
确定权利义务关系
先行行为可以确立权利义务关系,即某一行为人的先行行为导致其他行为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或者享有相应的合法权益。例如,交通事故中,肇事司机的逃逸行为导致其他行人受伤,肇事司机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推定合法性和合理性
在某些情况下,先行行为可以推定为合法和合理。如当事人之间的合同关系中,一方未履行合同约定的付款义务,另一方可以通过催告等方式要求履行,若对方仍未履行,那么债权人可以主张该合同约定的权利。
作为证据
先行行为还可以作为证据来支持其他法律关系中的争议。如在离婚诉讼中,一方的不良嗜好(如酗酒、赌博等)可能导致家庭破裂,法院可以将这些先行行为作为判决离婚的理由之一。
二、先行行为的适用范围
合同关系
在合同关系中,一方的行为可以影响到另一方的权益。如供货商未按时交货,导致买方无法按期生产,买方可以要求解除合同。在此情况下,供货商的延迟交货行为就是先行行为。
侵权责任关系
在侵权责任关系中,一方的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损害。如行人闯红灯被撞伤,闯红灯的行为就是先行行为。在此情况下,行人应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其他法律关系
除上述两种情况外,先行行为还可以应用于其他法律关系中,如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等。
三、先行行为的法律责任
承担民事责任
根据先行行为的性质和后果,行为人可能需要承担民事责任。如交通事故中的肇事司机需承担赔偿责任;违约方需承担违约责任等。
可能触犯刑事责任
在某些情况下,先行行为可能触犯刑事责任。如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可能构成犯罪。在此情况下,行为人需承担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