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定节假日是由国家法律、法规统一规定的用以开展纪念、庆祝活动的休息时间,也是劳动者休息时间的一种。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2013年修订)》第二条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 (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 (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 (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 (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 (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因此,法定节假日与保障有关。例如,在春节假期即将来临之际,法官为您全面讲述关于法定节假日的十大劳动法律常识,以增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及证据意识,切实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一、法定节假日的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国政府对法定节假日进行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元旦:每年的1月1日为法定节假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为法定节假日。
清明节: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为法定节假日。
劳动节:每年的5月1日至3日为法定节假日。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法定节假日。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法定节假日。
国庆节:每年的10月1日至7日为法定节假日。
二、保障劳动者休息权益的法律措施
国家层面:中国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劳动者享有法定节假日。例如,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法定节假日工作的,应当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标准的300%支付工资报酬。
企业层面:企业应当遵守国家关于法定节假日的有关规定,确保员工享有休息权益。同时,企业还应合理安排员工的工作时间,避免过度加班,切实保障员工的身心健康。
个人层面:劳动者应当了解自己的法定节假日权益,遇到用人单位违反法定节假日安排工作的情况,可依法维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法定节假日期间的劳动保障措施
政府监管: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用人单位在法定节假日期间的工作安排的监管,对违反法定节假日安排工作的行为进行查处。
工会组织:工会组织要积极参与劳动保障工作,协助政府落实法定节假日的劳动保障措施,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者自我保护:劳动者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遇到问题及时寻求帮助,共同维护法定节假日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