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首页
 
热搜

特困人员的法律保护与救助措施(特困人员是指什么人)

播报文章

life

发布时间: 2025-11-21 01:55:01life官方账号
关注
当前位置: 法律 » 案例 » 正文

特困人员是指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法履行义务能力的城乡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国家对这些困难群众给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确保“应养尽养”。

特困人员是指因生活困难,基本生活无法得到保障的人员。为了保障特困人员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本文将对特困人员的法律保护与救助措施进行简要介绍。

一、法律保护

宪法: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有权利获得社会保障。特困人员作为弱势群体,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权益。

刑法:对于侵犯特困人员合法权益的行为,如拐卖、虐待等,我国刑法予以严惩。对于利用特困人员的名义进行诈骗的行为,也将受到法律制裁。

社会救助法:该法明确规定了国家对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包括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同时,还规定了社会组织和个人可以为特困人员提供帮助的条件和程序。

二、救助措施

最低生活保障:各级政府应当将符合条件的特困人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确保其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临时救助:对于因突发事件导致生活困难的特困人员,政府应当及时提供临时救助,帮助其度过难关。

医疗救助:特困人员在遇到疾病时,政府应当提供医疗救助,确保其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教育救助:政府应当对特困人员的子女提供免费教育服务,确保其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

就业援助:政府应当为特困人员提供就业培训和岗位推荐等服务,帮助其实现自立更生。

心理关爱:社会各界应当关注特困人员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咨询和关爱服务,帮助其树立自信,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特困人员作为弱势群体,我国政府和社会应当共同努力,通过法律保护和救助措施,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发展。

举报/反馈

发表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