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制是指国家以法律、法规等形式,对全日制职工在一定时间内的劳动时间所作的有关规定的总称。中国有三种工作时间制度,即标准工时制、综合计算工时制、不定时工时制。其中,标准工时制是指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综合计算工时制是指员工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工作时间超过标准工时,但每日平均工作时间不超过法定工时制度;不定时工作制是指员工不受固定的工作时间限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工作时间 。
一、工作制的定义及类型
工作制是指企业为组织和安排职工的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劳动条件,以及职工的工资报酬等而制定的一种规章制度。根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我国的工作制主要包括三种类型:标准工作制、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和不定时工作制。
标准工作制:是指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的法定工作时间安排职工劳动,通常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至少休息一天。适用于大多数企业和岗位。
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是指企业以一定的周期(如月、季、年)为计算周期,将综合计算工作的总量与实际工作时间相结合的工作制度。适用于需连续作业、无法按标准时间安排工作的岗位。
不定时工作制:是指企业因生产特点或特殊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岗位。适用于特殊行业、特殊岗位和特殊工种。
二、劳动合同中关于工作制的约定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对工作制进行明确约定。约定的内容应包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等。以下是关于工作制约定的一些注意事项:
工作时间: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法定工作时间安排职工劳动,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延长工作时间。同时,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经营需要,依法安排劳动者在法定节假日或者休息日加班,但应当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的200%支付加班工资。
休息休假:用人单位应当保障劳动者享有法定的休息休假权利。包括年休假、带薪年休假、病假、婚丧假、产假、陪产假等。企业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内部休息制度,如午餐休息时间、上下班弹性制度等。
劳动报酬: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并按照约定的工作制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同时,企业还应当根据劳动者的工作量、质量和贡献,合理确定劳动报酬水平。
三、劳动争议处理中的工作制问题
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工作制问题是一个重要议题。当用人单位未按照约定的工作制支付劳动者工资或者违反法定规定安排劳动者劳动时,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处理此类纠纷时,仲裁委员会或法院会依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劳动合同约定和实际履行情况,依法判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