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骗婚会不会被人民法院判刑,要依据骗婚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而定,构成诈骗罪的,就有可能被判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一般是三年以下有期、拘役或管制,根据数额与情节处罚不同。
骗婚,即通过欺诈手段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而与之结为夫妻的行为。这种行为在我国法律中属于婚姻法的范畴,涉及离婚、财产分割等诸多方面。本文将对骗婚现象进行法律解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骗婚现象的法律解析
骗婚的构成要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8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一)以虚构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的;(二)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侵占他人财物的;(三)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军人、妇女、儿童的证件、印章或者其他证明文件的;(四)倒卖军火、爆炸物、管制器具、易燃易爆品或者其他危险物品的;(五)其他诈骗行为。
骗婚行为触犯了刑法中的诈骗罪,构成要件包括:以虚构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而与之结为夫妻。因此,骗婚行为属于诈骗罪的一种。
骗婚的法律后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46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一)重婚的;(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三)未到法定结婚年龄的;(四)一方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五)未办结婚登记手续的。因此,骗婚行为导致的婚姻无效,不受法律保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62条规定,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被申请人请求撤销婚姻的,人民法院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作出决定。因此,受骗婚一方可以向法院申请撤销婚姻。
二、应对骗婚现象的法律对策建议
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公民法律意识
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媒体应加大对婚姻家庭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使广大群众认识到骗婚行为的危害性,从而减少此类行为的发生。
严格执法,严惩违法行为
公安机关应加大对骗婚行为的打击力度,对涉嫌诈骗罪的犯罪嫌疑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因骗婚导致的婚姻无效等情况,法院应依法予以处理。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有效的法律制度防线
有关部门应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婚姻家庭纠纷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构建有效的法律制度防线,防止骗婚行为的发生。
鼓励受害者维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对于受骗婚一方,应鼓励其积极维权,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婚姻问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社会各界应关注受害者的心理和生活状况,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