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税货物是指经海关批准未办理纳税手续进境,在境内储存、加工、装配后复运出境的货物。 一般而言,保税货物是指“进入一国关境,在海关监管下未缴纳进口税捐,存放后再复运出口的货物。”
保税货物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经过海关批准,可以较长时间存放和加工的进口货物。这些货物在规定的期限内,免征关税,只需缴纳一定的仓储费。保税货物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如中国境内的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本文将从法律规定的角度,对保税货物进行探讨。
一、保税货物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
《海关法》是关于保税货物的主要法律依据。该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经海关批准,可以在特定区域内设立保税仓库、保税物流中心等,对进境货物、旅客携带物品、邮递物品等实行保税监管。”这为保税货物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
《进出口关税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经海关批准,可以在特定区域内设立保税物流中心、保税仓库等,对进境货物、旅客携带物品、邮递物品等实行保税监管。”这为保税货物制度提供了具体的税收政策支持。
二、保税货物的法律程序
申报
进口商或其代理人需要向海关提出保税货物申报,报关单上需注明保税货物的品种、数量、原产地等内容。海关根据实际情况审核申报内容,符合条件的方可予以批准。
存储
经海关批准设立的保税仓库、保税物流中心等,可以对申报的保税货物进行存储。存储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但可依法续期。在存储期内,货物可以进行加工、装配、整理等作业。
出库
储存满一年后,货物如需出库,进口商或其代理人需按有关规定向海关申请。经海关审核同意后,方可办理出库手续。出库货物应按照规定的税率缴纳关税。
三、保税货物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法律法规变更风险
保税货物制度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影响。因此,企业应密切关注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税收政策风险
税收政策的调整可能对企业的经营成本产生影响。企业应充分了解税收政策的变化,合理规划业务,降低税收风险。
监管风险
保税货物涉及海关等监管部门的监管。企业应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与合作,确保合规经营。
保税货物制度为企业提供了便利的通关环境和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应依法依规经营,关注法律法规变化,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与合作,降低法律风险,充分发挥保税货物制度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