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法制保障。
这个法律体系体现社会主义性质,是由它所包含的法律规范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而法律规范的性质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制度的性质所决定的。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个人信息保护已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个人信息保护作出了明确规定。
一、个人信息的定义与保护范围
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等。
个人信息保护的范围包括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传输、披露、删除等方面。
二、个人信息的合法收集与使用
个人信息的收集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和侵犯个人隐私权。
企业和组织在收集个人信息时,应当明确告知收集的目的、范围和使用方式,并经过个人同意。未经个人同意,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收集、使用个人信息。
企业和组织在使用个人信息时,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将个人信息用于非法目的,如诈骗、侵犯他人权益等。
三、个人信息的安全保障
企业和组织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防止信息泄露、丢失、损毁等风险。
在发生个人信息泄露、丢失、损毁等事件时,企业和组织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减轻损失,并向个人报告。
四、个人信息的披露与删除
企业和组织在披露个人信息时,应当遵循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披露的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个人有权要求企业和组织删除其不在本规定范围内收集的个人信息。企业和组织在收到请求后,应当在合理时间内予以删除。
五、法律责任与监督机制
违反本规定,侵犯个人信息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
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企业和组织的监督检查,确保其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切实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个人在发现个人信息被侵犯或者泄露时,有权向有关部门投诉或者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