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温作业是指以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其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而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温度2°C或2°C以上的作业。我国对高温作业进行了分级 。根据不同的分级标准,高温作业的判定条件也有所不同。例如,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高温天气劳动保护规定》中的规定,当工作场所平均气温达到35°C以上时,即为高温天气。
随着夏季的到来,高温天气给劳动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作业,不仅会影响劳动者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为了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我国《劳动法》对高温作业进行了相关规定。
一、高温作业的法律规定
高温作业的定义:根据《劳动法》第四十九条规定,高温作业是指在35°C及以上的高温天气条件下进行的作业。
高温作业的审批制度:用人单位在安排高温作业前,应当向劳动行政部门申请,并经批准后方可实施。未经批准擅自进行高温作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处以罚款。
高温津贴制度:为了保障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的生活和工作,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具体标准由当地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并公布。
安全生产责任:用人单位在高温作业期间,应当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一旦发生事故,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高温作业的保障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用人单位应当加强对员工的高温防护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提供防护设施: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足够的防暑降温用品,如遮阳帽、防晒霜、清凉饮料等。同时,用人单位还应当配备相应的防暑降温设备,如空调、风扇等。
合理安排作业时间:用人单位应当根据高温天气的特点,合理安排劳动者的作业时间,避免在气温最高的时段进行高强度的户外作业。
定期检查身体状况:用人单位应当定期对劳动者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劳动者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因高温作业导致的身体不适。
高温作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劳动环境,用人单位应当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劳动者也应当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积极配合用人单位做好高温防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