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首页
 
热搜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播报文章

life

发布时间: 2025-08-29 21:44:01life官方账号
关注
当前位置: 法律 » 案例 »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11年2月25日通过,自2011年6月1日起施行。该法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保护、传承、传播等内容,旨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法律,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各种以非物质形式表现的文化现象,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自然界和宇宙中的知识和实践等。这些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民族特色、促进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如消失、遗失或被破坏等。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于200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内容

保护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遵循尊重历史、保持特色、以人为本、科学保护的原则。这意味着在保护过程中,要充分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和民族特色,注重人的作用,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保护。

保护范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保护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各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2)各民族特有的传统知识和实践技能;(3)各民族特有的传统手工艺技能;(4)各民族特有的传统医药知识;(5)各民族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6)各民族特有的传统表演艺术;(7)其他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措施

为了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保护措施,包括:(1)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对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认定;(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登记和数据库建设;(3)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工作,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4)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展示,提高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5)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三、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应当继续深入学习和贯彻这一法律,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举报/反馈

发表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