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首页
 
热搜

居住权制度:保障居民的基本权益(居住权怎么设立)

播报文章

life

发布时间: 2025-08-29 01:00:01life官方账号
关注
当前位置: 法律 » 案例 » 正文

居住权设立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基于法律行为的居住权设立方式,当事人约定设立或者被继承人的遗嘱设立。当事人约定方式设立居住权的,应以书面合同形式,并在合同中列明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住宅的位置、居住的条件和要求、居住权期限等内容 。第二种方式是以遗嘱方式设立居住权,参照适用合同设立居住权的规定。由此,结合《民法典》继承编的规定,遗嘱设立居住权有如下规则:(1)遗嘱设立居住权,应参照合同设立居住权,采用书面形式;(2)遗嘱设立居住权应当在遗嘱人死亡后发生效力。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居住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保障居民的基本居住权益,我国在法律层面对居住权进行了明确规定。本文将对居住权制度进行简要介绍,以期为公众提供有关居住权的法律知识。

一、居住权的概念

居住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在一定期限内在他人的住房中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居住权制度的设立,旨在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居住权益,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居住权的法律依据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国家承认和保护居住权。居住权的设立、变更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各地还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为居住权制度的实施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

三、居住权的保障措施

保障居民的住房权益。政府应当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能够获得住房保障。同时,加强对商品房销售行为的监管,防止开发商违规销售侵犯消费者权益。

完善居住区配套设施。政府应当按照城市规划要求,完善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还要加强对物业管理的监管,确保居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支持力度,推动城乡土地制度一体化,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加强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加强法律宣传和教育。政府应当加大对居住权制度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同时,要加强对居民的法律教育,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权益,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居住权制度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措施,对于保障居民的基本居住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当积极支持和配合政府的工作,共同推进居住权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举报/反馈

发表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