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得度清浅相对遥相望”是唐代诗人孟郊的《古意》中的一句诗,表达了牛郎和织女不能渡过银河相会,只能遥遥地隔岸相望。
这句话也常被用来形容两个人之间的距离遥远,无法相见。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财产纠纷日益频繁。其中,未得之财的追讨问题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对未得之财的追讨进行探讨,以帮助读者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和解决方案。
一、什么是未得之财
未得之财是指一方在法律关系中应当享有但未实际取得的利益。这包括合同纠纷中的违约金、赔偿金等;侵权责任纠纷中的损失赔偿等。在民事诉讼中,原告主张未得之财的权利,通常需要提供充分证据证明被告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二、未得之财的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未得之财的追讨,当事人可以采取以下途径:
协商解决:当事双方可以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达成一致意见,解决未得之财的问题。这种方式快捷简便,适用于轻微纠纷。
调解:如果协商无果,当事人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请调解。调解机构会根据法律法规和公平原则,协助双方达成和解协议。调解不具有强制性,但如果一方不履行调解协议,另一方可以依法申请强制执行。
仲裁:当事人可以选择将纠纷提交仲裁机构进行仲裁。仲裁程序相对独立,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然而,仲裁必须双方自愿同意,不能违反法律规定的程序。
诉讼:当事双方若无法通过前述途径解决纠纷,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是一种正式的法律途径,法院会根据证据和法律规定,作出判决。在诉讼过程中,原告有责任提供充分证据证明未得之财的事实及数额。
三、未得之财的追讨需要注意的问题
收集证据:在追讨未得之财的过程中,证据是至关重要的。当事人应当尽量收集与纠纷相关的证据,如合同、协议、凭证、照片、视频等。证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于案件的胜诉至关重要。
注意诉讼时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债权人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超过时效期间的,人民法院将不予受理。因此,当事人应当在时效内提起诉讼,以免失去胜诉权。
遵守法律程序:在追讨未得之财的过程中,当事人应遵守法律程序,不得采取违法手段。如恶意诽谤、骚扰、威胁等行为,将可能导致法律责任。
未得之财的追讨涉及到民事法律关系的多个方面,当事人应当在遵守法律规定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合法途径解决问题。同时,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有助于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