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是指职工在工作中发生意外或者患职业病,经过治疗后,被认定为因工致残或者死亡,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依法给予工伤保险待遇的过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九条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的,用人单位应当及时报告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并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具体的法律依据和程序可以参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工伤认定办法》。
一、工伤认定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了工伤的基本概念、工伤的分类、工伤保险的适用范围等内容,为工伤认定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对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的职责和权限进行了明确规定,工伤认定属于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的职责范围之一。
《劳动合同法》: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购买工伤保险,为劳动者发生工伤提供经济补偿等义务,为工伤认定提供了法律依据。
《侵权责任法》:规定了因工作原因受到伤害的劳动者有权请求侵权行为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为工伤认定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工伤认定的程序
报告:发生工伤的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应当在事故发生后及时向用人单位报告。
调查核实:用人单位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组织调查核实,了解事故经过、受伤人员的伤情等情况。
诊断治疗:受伤人员应当到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治疗。
认定申请:用人单位或者受伤人员及其近亲属可以依法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认定决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认定决定。
复议或行政诉讼:当事人对工伤认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经认定为工伤的劳动者,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