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扯证,即在法律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将证据提交给法院,但这些证据并非真实、合法的证据。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公正和效率。本文将对扯证现象进行法律解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扯证现象的法律解析
扯证行为的性质
扯证行为属于故意提供虚假证据的行为,违反了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五条规定:“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应当是真实的、合法的,不得有虚假或者不合法的内容。”因此,扯证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扯证行为的影响
(1)损害司法公正。扯证行为可能导致法庭采纳虚假证据,从而作出错误的判决,损害了司法公正。
(2)影响诉讼效率。扯证行为使法官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甄别真伪,增加了审理案件的时间,降低了诉讼效率。
(3)增加原告方的举证责任。扯证行为使得原告方需要提供更多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增加了原告方的举证负担。
二、应对扯证现象的对策建议
完善立法,明确规定禁止扯证行为。在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禁止扯证行为,对于实施扯证行为的当事人,可以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加强法官的职业操守教育。通过培训、考核等手段,提高法官的职业操守水平,使其能够识别并抵制扯证行为。
强化证据审查制度。对于涉嫌扯证的证据,法院应当严格审查,必要时可以采取调查取证等措施,确保所采信的证据真实、合法。
增加原告方的举证期限和保全措施。为了减轻原告方的举证负担,可以适当延长举证期限,并采取保全措施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建立信用体系。对于多次实施扯证行为的当事人,可以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限制其参与诉讼活动,以起到震慑作用。
要有效应对扯证现象,需要从立法、司法、律师等多方面入手,共同维护民事诉讼的公正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