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算机软件是指控制和协调计算机及外部设备,支持应用软件开发和运行的系统,是无需用户干预的各种程序的集合,主要功能是调度,监控和维护计算机系统;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中各种独立的硬件,使得它们可以协调工作。根据用途和功能的不同,计算机软件可以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其中,系统软件是控制和协调计算机及外部设备,支持应用软件开发和运行的系统;而应用软件则是为完成特定任务而编写的程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计算机软件的使用也引发了一系列法律问题,尤其是在侵权行为方面。本文将对计算机软件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进行探析,以期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一、计算机软件侵权行为的定义与分类
计算机软件侵权行为是指未经原著作权人许可,擅自复制、发行、出租、展览权或者放映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根据侵权行为的方式和程度,计算机软件侵权行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抄袭:指未经原著作权人许可,擅自复制、引用原作品的内容或形式,构成对原作品的剽窃。
仿冒:指未经原著作权人许可,擅自使用与其作品相似的名称、包装、广告等,误导公众认为其作品已获得原著作权人的授权。
盗版:指未经原著作权人许可,擅自复制、发行、出租、展览权或者放映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侵犯原著作权人的财产权。
破解:指未经原著作权人许可,擅自破解计算机软件的技术保护措施,使其可以免费使用或非法传播。
二、计算机软件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计算机软件侵权行为应承担以下法律责任:
停止侵权:责令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消除影响。对于已经发布的侵权软件,要求其立即下架。
没收违法所得:对于通过侵权行为获取的利益,没收侵权人的违法所得。
赔偿损失:要求侵权人赔偿被侵权人因侵权行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抚慰金。
罚款:对侵权人处以一定数额的罚款。
刑事责任:对于情节严重的计算机软件侵权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制造、销售盗版软件的行为,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三、计算机软件侵权行为的防范与维权途径
为了有效防范和打击计算机软件侵权行为,被侵权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自身对著作权的认识,关注著作权法律法规的变化,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签订合同:与软件开发者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降低纠纷的风险。
建立版权登记制度:对于具有商业价值的计算机软件,可通过版权登记机关进行版权登记,以便在发生纠纷时作为证据。
收集证据:在发现侵权行为时,要及时收集证据,包括软件的购买发票、使用记录等,以便在诉讼中作为证据支持自己的主张。
寻求法律援助:如遇到计算机软件侵权纠纷,可以向专业的律师事务所寻求法律援助,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