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务员既可以是官也可以是吏。根据查询华律网显示,普通基层公务员相当于古代的吏,而副科级以上的公务员则相当于古代的官。因此,公务员并不一定是官员,但官员肯定是公务员 。
在我国,公务员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国家的执行者和管理者。然而,公务员的法律身份究竟是“官”还是“吏”,这一问题在实践中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将从法律的角度,对公务员的法律身份进行分析和探讨。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是在宪法和法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公务员是依法设立的从事公务的人员,他们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者和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务员既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一部分,也是国家行政机关的一部分。因此,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公务员既具有“官”的身份,也具有“吏”的身份。
那么,什么是“官”和“吏”呢?在我国古代,官和吏的概念有着严格的区分。官是指掌管国家大政方针的高级官员,他们享有特权,负责管理国家政务;而吏则是指各级官员的下属,他们主要负责具体的行政事务工作。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建立,官和吏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不清。现代社会中的公务员,既需要承担管理国家政务的职责,也需要处理日常的行政事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公务员既有“官”的身份,也有“吏”的身份。
那么,作为“官”和“吏”双重身份的公务员,其法律职责和权限又是如何规定的呢?根据我国的《公务员法》,公务员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应当遵循法律法规的规定,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同时,公务员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廉洁奉公,勤勉尽职。这些规定既适用于所有的公务员,也适用于担任“官”的公务员和担任“吏”的公务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无论是担任“官”的公务员还是担任“吏”的公务员,如果违反了法律法规的规定,都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表明,无论是“官”还是“吏”,只要触犯了法律,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从我国的法律规定来看,公务员既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一部分,也是国家行政机关的一部分。他们既具有“官”的身份,也具有“吏”的身份。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公务员划分为“官”或者“吏”,而应该全面了解和认识他们在我国法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