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内财产分割协议是夫妻双方以书面形式约定夫妻共同财产、婚前财产归属的协议,法律依据来自《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条。根据该法规定,男女双方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 。
婚内财产分割协议是指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对共同财产的分割达成一致意见,并通过书面形式确认的协议。在中国,婚内财产分割协议的法律依据主要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
一、婚内财产分割协议的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法定程序处理。”这为婚内财产分割协议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离婚时,夫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一方对另一方有抚养权的要求:......(二)子女由一方抚养长大,对子女成长有利的;......(三)有其他应当享有抚养权的情形的。”这一规定为子女抚养权的判定提供了依据,同时也可能影响到夫妻双方在财产分割中的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离婚时,夫妻共同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债务不足清偿时,债权人有权向任何一方请求清偿;一方无力清偿的,由人民法院判决限期清偿。”这一规定明确了在离婚时夫妻共同债务的处理方式。
二、婚内财产分割协议的实际操作
确定财产范围:夫妻双方应明确约定的财产范围,包括房产、车辆、存款、股票、投资等。在确定财产范围时,要注意区分婚前财产和婚后财产,以及夫妻共同财产和个人财产。
确定分割比例:夫妻双方可以根据各自的贡献、需求等因素协商确定财产分割比例。在确定分割比例时,要充分考虑子女抚养、家庭负担等因素,以实现公平分割。
签订协议:夫妻双方应以书面形式签订婚内财产分割协议,并确保协议内容符合法律规定。在签订协议时,可以请律师提供专业建议,以确保协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办理手续:签订婚内财产分割协议后,夫妻双方应将协议提交公证机关办理公证。公证后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可以作为法院审理离婚案件的依据。
婚内财产分割协议是解决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分割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签订协议时,夫妻双方应充分了解法律规定,遵循公平原则,确保协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如有需要,可以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