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首页
 
热搜

低保标准:法律规定与实施细则(低保的法律规定)

播报文章

life

发布时间: 2024-08-28 06:55:01life官方账号
关注
当前位置: 法律 » 案例 » 正文

低保是指国家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家庭,给予最低生活保障的社会救助制度。

各地政府会定期根据本辖区城乡居民的收入支出数据和市场物价水平,测算制定低保标准,如果辖区居民的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并且存款、住房等财产状况符合规定,就可以提出低保申请。

一、低保概念及法律依据

低保,全名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中国政府为保障特定困难群体基本生活而实施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低保制度的实施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二、低保标准的法律规定

低保标准的确定原则: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指标,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综合确定低保标准。

低保标准的调整机制: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救助工作实际需要,各级民政部门会定期对低保标准进行调整。

低保对象的范围:主要包括因病、因残、因学、因失业、因灾等原因导致家庭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三、低保标准的实施细则

申请程序:申请人需向户籍所在地的民政部门提出申请,提交相关证明材料,经审核符合条件的,方可享受低保待遇。

低保待遇的发放:民政部门按照规定将低保金直接发放给申请人,用于解决其基本生活所需。

低保待遇的监督与惩戒:各级民政部门会对低保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确保低保制度的公平公正执行。

四、总结

低保制度是保障特定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的重要手段,各级政府和民政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切实履行好低保制度的组织实施职责,确保低保标准的有效落实,为广大困难群众提供有力的社会保障。

举报/反馈

发表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