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诈骗罪的定义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欺诈手段,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诈骗罪是一种侵犯财产性的犯罪行为。
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
主体资格: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客体:国家、集体和个人的财产权益。
客观行为:实施欺诈行为,使他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
主观故意:犯罪嫌疑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属于欺诈,仍然希望或者放任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
结果:使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
三、诈骗罪的立案标准的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诈骗罪的立案标准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数额标准、犯罪形态等方面的内容。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公安机关在接到报案后,应当立即进行审查,对于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依法及时立案侦查。
四、结论
诈骗罪的立案标准主要涉及到主体资格、客体、客观行为、主观故意和结果等方面。在我国,诈骗罪的立案标准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公安机关在接到报案后,应当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对涉嫌诈骗罪的行为进行立案侦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