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承人是指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沿袭的个人或群体(团体)。在民间文化处于濒危的状况下,传承人对非遗的承上启下承担了重要责任,民间文化的保护主要就是传承人的保护。但非遗的传承方式很复杂,传承人既可以是个人、家族,也可以是集体乃至全民。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以及文化多样性的重视,各国政府越来越关注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承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传承人在法律上的地位和权益尚未得到充分的保护和规范。因此,本文将探讨传承人在法律上的保护与规范问题。
一、传承人的定义及法律地位
传承人是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独特性和完整性的技艺、技能、知识、经验等方面的传承者。他们承担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递给后代的重要任务。然而,在现行法律体系中,并没有明确规定传承人的法律地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人的权益容易受到侵犯。
二、法律保护与规范的必要性
保护传承人的知识产权
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往往被视为一种无形的财富。因此,有必要通过法律手段对这些知识和经验进行保护,防止他人非法侵权。
保障传承人的合法权益
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的权益应当得到充分的保障。这包括但不限于继承权、署名权、修改权等。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对传承人的法律保护与规范,可以激发更多人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三、完善传承人法律地位的法律保障措施
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传承人的法律地位和权益。例如,可以借鉴德国《传统艺术家法》的经验,为传承人提供专门的法律保护。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评审、保护等过程中,充分尊重和保障传承人的意见和权益。
加大对侵犯传承人权益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传承人法律保护与规范工作中来,共同维护传承人的合法权益。
保护和规范传承人的法律地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法律层面为传承人提供充分的保障,才能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