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书遗嘱的有效条件是:1、必须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其中一人可为代书人;2、代书人、见证人和遗嘱人必须在遗嘱上签名。
代书,即为他人代为书写文书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代书作为一种常见的法律行为,其法律效力和限制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将从代书的法律效力和限制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代书的法律效力
代书行为的合法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因此,代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合法性。但是,代书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要件,否则可能导致代书行为无效。
代书行为的表意与推定
代书行为的表意是指代书人在代书中表达的意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表意人可以通过文字、符号或者其他方式表达意思。然而,由于代书人与被代理人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人格上的差异,因此,代书行为可能存在表意不明确的情况。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法律规定了推定制度,即当一方未提出异议时,视为同意对方的意思表示。这意味着,如果被代理人在一定期限内未提出异议,那么代书行为将被视为有效。
二、代书行为的限制
代书人的资格限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代理人应当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对于代书行为来说,同样需要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的规定,律师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代理诉讼等法律事务。因此,一般情况下,律师可以作为代书人,但其他人员不得擅自代理他人进行代书行为。
代书事项的范围限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代理事项包括委托、订立合同等。对于代书行为来说,同样需要遵循这一原则。除非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并以书面形式确认,否则代书人不得超越权限代理他人进行代书行为。代书事项还应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等强制性规定。对于违法、违规的代书事项,即使被代理人未提出异议,也可能导致代书行为无效。
代书行为的证据效力限制
虽然代书行为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但其证据效力相对较弱。在诉讼过程中,法院通常需要对代书行为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如果代书行为存在瑕疵或者被证明为虚假陈述,那么代书行为的证据效力将大打折扣。因此,在进行代书行为时,双方当事人应当充分注意保留相关证据,以确保在诉讼过程中能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