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首页
 
热搜

沉默权:法律保护下的人权保障(沉默权性质上属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

播报文章

life

发布时间: 2025-07-12 01:11:01life官方账号
关注
当前位置: 法律 » 案例 » 正文

根据大多数国家的规定,官方在这些阶段讯问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时,被讯问人有权保持沉默或拒绝回答,刑事诉讼中普通的证人在回答问题时如果有可能使自己受到刑事追诉,也有权拒绝回答。

因此,沉默权性质上属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

在现代社会,沉默权作为一种基本的人权保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沉默权是指个人有权选择在特定情况下保持沉默,不对任何问题作出回答的权利。这一权利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保护个人的隐私和尊严,避免因言论而受到不公正待遇。

在中国法律体系中,沉默权得到了明确的法律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也对沉默权给予了相应的保障。

在刑事诉讼中,被告人有权选择是否对自己所涉及的犯罪事实作出陈述。如果被告人选择保持沉默,法庭应当充分尊重其决定。当然,被告人在行使沉默权时,不得妨碍司法机关进行调查取证。为了保障被告人的沉默权,法庭还可以采取休庭、限制辩论等措施。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有权选择是否对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如果当事人选择保持沉默,法院应当认为该主张不存在。同时,当事人行使沉默权并不免除其承担举证责任的义务。如果当事人放弃行使沉默权,后又自愿提供证据以证明自己的主张,法院应当予以采纳。

沉默权作为一种人权保障措施,在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加强对沉默权的法律保护,以确保公民在特定情况下能够充分行使这一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举报/反馈

发表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