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当事人举证的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或者对于己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但是,如果对方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有充分的证据予以否认,对其不利的事实,应当由对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 。
因此,生效判决作为证据使用需要经过质证的法定程序。未经当事人质证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生效判决作为证据,同样需要经过开庭质证,才能具有证据的合法性。
一、生效判决的定义与涵义
生效判决是指法院经过审理,对案件作出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裁决。在法律程序结束后,如果当事人没有提起上诉或者上诉期限已过,判决即具有法律效力,称为生效判决。生效判决对于维护法治秩序、保障公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效判决在法律实践中的重要性
保障当事人权益
生效判决是法院对案件所作出的最终裁决,具有强制执行力。当事人可以依据生效判决申请强制执行,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维护法治秩序
生效判决是法院对案件的权威裁决,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法治秩序。通过对生效判决的严格执行,可以有效地遏制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确保司法权威
生效判决是法院司法权威的体现。法院通过对案件的公正审理和裁决,树立了司法权威,增强了人民对法律的信任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三、生效判决的影响
对当事人的影响
生效判决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判决义务。如不履行,对方当事人可以申请强制执行,对拒不履行的当事人可以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对社会的影响
生效判决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任度。同时,生效判决也可以起到震慑犯罪的作用,降低社会治安风险。
对法院的影响
生效判决是法院审判工作的重要成果,反映了法院的审判水平和司法公信力。通过对生效判决的严格执行和总结经验教训,有助于提高法院的审判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