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发生交通事故后,报警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所以即使事故超过了24小时,交警部门也是会受理的。不过为了避免案件的调查和判责,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应当保护现场并立即报警 。
一、交通事故报案的程序
事故现场处置: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应立即停车并设置警示标志,确保现场安全。未造成人身伤亡的轻微交通事故,当事人可以在事故现场达成协议处理;无法达成协议的,可以通过拍照或者录像记录现场情况。
报案:当事人应在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报案。报案时,应提供车辆牌号、驾驶证号、行驶证号、事故发生时间、地点等信息。如有人员伤亡,还需提供受伤人员的相关信息。
调查取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报案后,将组织专人进行调查取证。调查内容包括事发经过、现场勘查、当事人陈述、目击者证言等。调查取证过程可能涉及询问当事人、查看现场照片和视频、调取监控录像等。
认定责任:根据当事人陈述、现场勘查、目击者证言等因素,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认定事故责任。如果双方对责任认定有异议,可以申请复核。
处理结果:根据事故责任认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依法作出行政处罚或追究刑事责任的决定。对于民事赔偿部分,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也可以申请调解或者提起诉讼。
二、交通事故报案的法律责任
当事人有义务及时报案: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当事人有义务在发生交通事故后24小时内报案。未按照规定报案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不予受理。
报案人有如实陈述的权利:当事人在报案时,应当如实陈述事故经过、损失情况等信息。如有隐瞒或者虚假陈述,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有依法调查的责任: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接到报案后,应当依法进行调查取证,确保事故处理的公正和公平。
事故责任认定的法律责任: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认定事故责任时,应当依据事实和法律进行判断。如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导致事故责任认定错误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民事赔偿责任:根据事故责任认定,当事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如因受害人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导致损害扩大的,受害人应当适当减轻侵权人的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