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
如果交强险不足赔偿时,要根据事故双方的不同来划分不同的比例:1.双方都是机动车时,主次责任按7:3的比例。 2.一方为机动车,另一方为行人或非机动车时,机动车主要责任,主次责任按8:2的比例,机动车次要责任,主次责任按6:4的比例,由此看出国家对非机动车及行人作为弱势一方的保护。 3.双方都是非机动车或行人时,主次责任按7:3的比例。 当交强险不足以赔偿时,商业三者险按照主次责任比例进行赔偿,当商业三者险仍有不足时,由事故双方按照剩余部分责任进行赔偿。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比例赔付原则是一种重要的民事责任承担方式。它要求当事人在侵权行为造成损害时,根据各自过错程度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比例赔付原则的适用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平衡双方利益,促使侵权者承担适当的赔偿责任。
一、比例赔付原则的法律依据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规定:“因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受害人可以请求赔偿损失,也可以请求承担其他民事责任。”这一规定为比例赔付原则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比例赔付原则的适用条件
侵权行为导致损害结果的发生;
侵权者存在过错;
损害结果与侵权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赔偿数额可以合理估算。
三、比例赔付原则的实践操作
确定各方过错程度:在侵权纠纷案件中,法院需要根据当事人的陈述、证据和案情分析,判断各方的过错程度。过错程度越高的当事人,应承担更多的赔偿责任。
确定赔偿金额:根据各方过错程度,法院可以参考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行业标准和市场价格等因素,合理估算赔偿金额。赔偿金额应当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以及因诉讼产生的费用等。
确定赔偿比例:根据各方过错程度,法院可以确定各方应承担的赔偿比例。一般来说,过错程度越高的当事人,应承担较大的赔偿比例;过错程度较低的当事人,应承担较小的赔偿比例。
分别支付赔偿金:按照确定的赔偿比例,分别向各方支付赔偿金。如果一方拒绝支付或者未按期支付,另一方可以申请强制执行。
比例赔付原则是我国民事法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平衡双方利益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操作中,法院需根据具体案情,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依法确定赔偿金额和赔偿比例,确保比例赔付原则得到有效贯彻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