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首页
 
热搜

刑法163条:关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解析(刑法163条最新规定)

播报文章

life

发布时间: 2025-03-20 13:11:01life官方账号
关注
当前位置: 法律 » 案例 » 正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63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逐渐成为人们投资理财的重要渠道。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追求暴利,采取非法手段吸收公众存款,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公众的利益,我国刑法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本文将重点介绍刑法第163条的内容及其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

一、刑法163条的内容概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63条的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二、刑法163条的适用范围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未经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批准,擅自从事吸收公众存款活动,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这一罪名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形:

未经批准擅自设立金融机构或者向未经批准的单位、个人发售金融产品;

未经批准擅自在全国范围内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公开发行股票、公司债券或者其他证券;

未经批准擅自设立金融机构分支机构或者向未经批准的单位、个人销售金融产品或者提供金融服务;

其他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

三、刑法163条的法律责任及金融监管意义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承担者将面临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对于数额巨大、特别巨大或其他严重情节的犯罪行为,刑罚更为严厉。这一规定的实施有力地打击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维护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公众的利益。

刑法163条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加强金融监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明确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法律界定和相应的法律责任,有助于金融监管部门更好地开展金融市场监管工作,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同时,这一法律规定也要求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严格遵守国家金融法规,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为构建安全、稳定的金融环境作出贡献。

举报/反馈

发表评论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