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84条第3款规定,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结合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等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
所以,如果孩子年龄在两周岁以下,那么孩子的抚养权将归属于母亲;如果孩子年龄在两周岁以上,那么人民法院将会结合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等具体情况来判决孩子的抚养权归属。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离婚在现代社会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然而,对于涉及父母离婚的法律问题,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本文将从法律的角度,对父母离婚进行解读,并为面临此类问题的家庭提供一些应对策略。
离婚法律规定
在中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双方自愿离婚的,应当签订书面离婚协议。离婚协议应当载明双方共同财产的分割办法,子女的抚养、教育和探视问题,以及不直接抚养子女一方的赡养费支付等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财产分割
在离婚过程中,夫妻双方应当依法对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共同财产包括婚后所得的工资、奖金、福利等收入,以及房产、车辆等不动产和存款、股票等动产。在分割共同财产时,夫妻双方应当协商一致,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子女抚养
子女抚养是离婚后父母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离婚后,父母双方应当继续履行抚养、教育和保护子女的义务,直至子女成年或者能够独立生活为止。同时,父母双方应当协商确定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和探视问题。
探视权与赡养费
在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有权享有与子女的探视权。探视权的具体安排应当在离婚协议或者人民法院判决中明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应当支付赡养费给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赡养费的支付标准和方式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协商确定或者由人民法院判决。
应对策略
面对父母离婚带来的法律问题,家庭成员应当积极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了解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保障。同时,家庭成员还应当加强沟通与协商,尽量化解矛盾,维护家庭和谐。家庭成员还应当关注子女的心理状况,及时疏导情绪,帮助子女度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