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十不准是指教育部于2018年发布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不准》。其中包括:
- 高校教师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及其他场合有损害党中央权威、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
- 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社会公序良俗。
- 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不得有违法违纪行为。
- 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强制学生参加与其专业无关的活动或者课程。
- 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强制学生购买学习辅导资料、向学生推销商品。
- 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指责、训斥学生家长。
- 不得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或其它通讯工具。
- 不得酒后上课。
- 不得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不正当的亲密关系。
- 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个人利益。
教师作为社会的引导者和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角色,其行为受到严格的法律和道德规范约束。"教师十不准"是对教师行为的一种明确规定和道德要求,旨在保障教育公平,维护学生权益,同时也是对教师职业责任的重要体现。
"教师十不准"明确规定了教师不得进行体罚,这是对学生人身安全的直接保护,也是对教育方式的重要限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采用更为合理、人性化的教育方法。
"教师十不准"强调了教师不得公开羞辱或歧视学生,这既是对学生权益的保护,也是对教育公正性的维护。教师应当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消除各种形式的歧视,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再次,"教师十不准"规定了教师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这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严格要求。教师应当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履行教育职责,不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个人利益。
"教师十不准"还涵盖了诸如不得侵犯学生隐私、不得传播有害信息、不得违规收费等多个方面,这些都是对教师行为的法律约束和道德规范。
总的来说,"教师十不准"是法律规定与教育责任的平衡体现,旨在规范教师行为,促进教育公平,保护学生权益。而作为社会公民,我们应当理解并遵守这些规定,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公正的教育环境。